新华社南昌1月27日电 题:为何这个山区县学生家长给足球教育“打call”?
新华社记者黄浩然 熊家林 郭杰文
当夕阳再次洒满绿茵场,江西省定南县青少年足球梯队两百余名“小球员”又在场上踢着足球、奋力奔跑,欢声笑语萦绕整个球场。
“踢球有啥用?能把分数踢上去吗?”时间拨回四年前,对于赣南山区这个小县城的家长们而言,即使有专业的教练、标准化球场、免费的装备,送孩子踢足球也不是“正事”,实属耽误学习。
但也是从2017年开始,一切悄然改变。
踢足球和考高分不是负相关
临近下午4点半,定南县第三小学校门前已停着一辆专门接送小学生的公交车。伴着下课铃响,钟钰淘和她的小伙伴们,穿着大红色的足球服,一蹦一跳朝校门口的公交车跑去,目的地不是课后补习班,而是定南足球训练中心。
下课后不上补习班上绿茵场,会影响学习吗?最初,是否送钟钰淘去踢球,她的家长难以决定。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钟钰淘的父母带着女儿从农村搬到了县城小学附近的出租屋里。“既然女儿喜欢踢球就让她试试,但要求她不能影响学习。”钟钰淘的母亲冯素清说。
经过四年的训练,钟钰淘已成为球队的绝对主力,去年在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菁英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女足U10邀请赛上,钟钰淘打进多粒进球带领球队获得第三名。
“女儿练球之后更开朗、自信,学习方面也更加自律,不上补习班成绩也稳定在班级前三。”冯素清说,教练们和孩子们约定,期中或期末考试单科成绩低于90分就停止训练;政府也很贴心,每天下午下课时间安排公交车免费接送孩子们,减轻家长们的负担。
足球带来的改变,不仅局限在钟钰淘等两百余名梯队队员身上。定南县教育科技体育局一份全县小学足球队队员成绩表显示,273名梯队队员和231名校队队员中,共计51.39%的学生踢球后成绩有进步。
山里娃也有标准足球场
定南县岿美山镇,一个被大山环抱的小集镇。从无人机上看,蜿蜒的河流、笔直的高速公路形成的夹角像一把剪刀,夹着镇东端一个11人制的标准足球场。
由于当地山地多难耕种,又没有产业,岿美山镇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镇中心小学280余名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建足球场?
岿美山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陈梓华,每周在这里上一节足球课。这节课,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班级队正在踢比赛。他一上场,就不知疲倦地奔跑。
在定南县,40余名专业教练不仅培训梯队队员,还培训每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此外,每个班级有球队,从班级赛、校园赛再到全县比赛,表现出色的学生按不同年龄选拔到梯队免费训练,全县6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少1.2万人每天接触足球。
为了普及足球运动,定南县制订了《中小学校园足球学生用书》,小学每个年级每周开设的四节体育课中,至少一节课的内容是足球。尽管没被梯队选中,但每周的足球课足以让陈梓华期待。“以前只能走在路上踢瓶子,现在有了球场摔一跤都不疼了。”陈梓华说。
陈梓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平日里还得帮着爷爷照顾弟弟。当记者问及这块球场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陈梓华挠了挠头说,这里是他的“梦想乐园”。如今,定南这个人口22万的小县城,每万人足球场已达到1.91块,更多山里娃能更早地认识足球、爱上足球。
足球能给孩子们更多选择
80岁的章恊如是定南足球训练中心最年长的一名教练员,家住距定南县600多公里的南昌,本可安享晚年的他2018年开始每个月近一半的时间住在定南。
“有人说,你都一大把年纪了,怎么还跑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教一群比你孙子还小的孩子?”章恊如说在他心里,足球是一项能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的运动,如果没有足球,这些山里娃的未来发展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章恊如带过的女足梯队中,12岁的陈燕萍原本来自农村,但被教练发现足球天赋,在县城梯队训练3年后,最近和其他4名小球员被恒大等俱乐部青训营选中,正在走向职业球员的发展道路。而梯队中更多的孩子仍在每天坚持训练。
定南县也联合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共同培养U13至U19小球员,把有天赋的“山里娃”送进大学。同时,定南县打通184所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升学考试直通车。不影响读书,还能多一条升学路子!足球正给定南的孩子们带来更多选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