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记者马邦杰 汪涌 董意行)7月31日,将迎来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6周年。30日,北京冬奥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情况,并揭示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等方面蕴藏的丰富内涵。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包括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24个。
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截止到去年年底,12个竞赛场馆永久性设施已经完工。非竞赛场馆大部分已经完工、部分即将完工。2019年到2020年,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对所有12个竞赛场馆均进行了现场踏勘,并对比赛场地、比赛训练赛道进行了验收和认证,对场馆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上半年,举行了雪上项目和冰上项目测试活动,所有竞赛场馆顺利通过考验,设施运行表现出色。
鲜明突出的特点
北京冬奥会的场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都有鲜明突出的特点。
北京将是首个世界“双奥之城”,场馆是连接双奥的纽带。2022年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一大特点。据介绍,北京冬奥会共使用14个北京奥运会遗产,其中10个为场馆遗产,4个是土地遗产。
绿色,是北京冬奥会场馆的最亮底色。秉承“绿色办奥”的理念,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其他现有室内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刘玉民说,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可覆盖国际LEED金奖标准。
2020年底,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即电力均来自风力或光伏发电。为此,北京冬奥会将成为百年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将使用的8座冰上场馆、10块冰面中,7座场馆9块冰面使用了环保型制冷剂。其中,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据介绍,这是冬奥历史上首次使用这一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也是最节能的制冷技术。
北京冬奥会雪上场馆突出绿色设计,传承自然山林理念。据张家口市筹办冬奥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峰介绍,张家口赛区建设低能耗场馆,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冬奥场馆实现了与自然环境原貌的和谐相融。刘玉民说:“雪上场馆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很多措施,尊重原有自然环境,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因此也将成为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比如,首钢滑雪大跳台昵称“雪飞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昵称“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昵称“雪如意”等等。这些精美的文化元素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另外,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还带动了首钢园区这个工业遗址的整体复兴。刘玉民说:“首钢有着百年的历史,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的入驻和滑雪大跳台的建成,带动了园区的整体发展。”
为民服务
“双奥之城”的决策者们在北京冬奥会工程建设的长远设计上,也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智慧和为民服务的初衷。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的所有场馆都将赛后利用计划贯穿规划建设始终,并在赛前就已做好赛后运营计划。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于德泉说,所有的比赛场馆,在满足冬奥会以及其他赛事需求的同时,都有一个赛后服务冰雪运动、服务群众健身的规划,积极实现精彩奥运与赛后场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双目标。
因此,虽然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期间只使用比赛道和训练道,但结合赛后使用计划,仍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冬奥会比赛全部安排在白天举行,但为在冬奥会结束后举办活动,因而安装了可拆卸的灯光系统。
张家口市筹办冬奥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峰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张家口市将依托张家口赛区现有的场馆和培养的冰雪运动人才,加快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着力打造“体育之城”。
相比于“场馆利民”,围绕北京冬奥会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比如,为北京冬奥会输送“绿电”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电量,是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这相当于每年为北京市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北京市民都成了低碳环保、大气治理行动的参与者、受益者。”于德泉说。
又如,北京冬奥会建设了一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赛后将为周边居民出行带来便利。
无障碍通行
暂无评论